系统、机构设置、分队编号和人员定额等。兵种不同,编制也不同;就是同一兵种,在不同时期,不同国度乃至不同作战地域,其编制也可能不完全相同。尽管如此,在一般情况下的编制,常常具有某些稳定性。当然,骑兵的编制也是这样。该兵种的编制.据史料显示,在中国历史上可分为中原农业民族区和北方游牧民族区两种情况。中原农业民族骑兵编制不统一,在战国末年的兵书六韬载:“置骑之吏数,五骑一长,十骑一吏,百骑一率.二百骑一将。”长、吏、率、将四级分别领导5、10、100、200名骑兵。这是较早的骑兵编制。
西汉政权建立前后组建骑兵。灌婴、傅宽、靳歙等骑兵领导人的传里记有左右校尉、候骑、骑将、千人将、骑长等名词,可能是骑兵的官职。虽然难以判定他们之间的隶属关系及其所辖骑兵数量(千人将除外).但多少能为我们考虑当时骑兵编制提供某些线索。大业八年(612年)隋炀帝伐高丽时,其骑兵编制如下:每百人为一队,设百人长1人。10队为1团,设偏将1人,领导1000名骑兵。4团隶属于1军,置大将、亚将各1人,领导4000名骑兵和8000名步兵。队、团、军三级.分别领导100、1000、4000名骑兵;但军级是步兵与骑兵混合编制。
唐朝前期,在北衙禁军不断发展约过程中,使用“百骑”、“千骑”、“万骆”3个专用名词,似可看作3个官职,可从其词义反映北衙各级骑兵约人员定额。北宋禁军的骑兵在日常操练中.有时以25人为l队.每队另设押队和旗头2人。共27人。应作为是时禁军骑兵编制系列中的一级。
戚继光为了抗击倭寇.于隆庆二年(1568年)创办骑6兵营。按规定.每队12人.每旗3队,每局3旗,每司4局,每部2司.每营3部.共2700人。按照队、旗、局、司、部、营六级编制而成。这是配备有原始火器的骑兵编制。
明朝中晚期,在冷兵器与原始火器同时使用的情况下、孙承宗等创办车、骑、步3个兵种分队联合成营的制度。其中的骑兵分队,每伍为5人,内立一“管伍”领之,二伍为什.外立一“管什”领之;二什为队.外立一“管队”统之。另外、还配有“传督”、“背招”各1人。“管队”领导25名骑兵。这是骑兵分队的完整编制。其上,还有三级:2队为1乘.乘下所属50名骑兵。4乘为l衡,衡下所辖200名骑兵。2衡为l冲,冲下所隶400名骑兵。据此、骑兵分队为伍〔、队三级.分别管理包括自己在内的5、11、25名骑兵。其上,还有乘、衡、冲三级,依次统领50、200、400名骑兵。400名骑兵共六级领导,可独当“一面。”
所以中原农业民族区的骑兵编制.可能在某一朝代.某一时期有稳定的情况、但对骑兵历史长河而言,没有像步兵、车兵之编制那样基本化一的趋势“十进位制“虽有所用.但不连贯.又没能坚持。明显地呈现出级别无定制、人员无常规的情况,形成这种情况是有原因的。军队编制,主要是根据该战斗群体如何能够更好地发挥其功能。中原农业民族区的骑兵多数情况下从事阵地战城战、内线作战.虽也有些运动战.但不够普遍,并且常与车兵.特别是步兵紧密配合,协同作战。同时,又较早地使闻火器。在错综复杂的情况下.也就勿需统一编制.更不必锐意坚持适合运动战的“十进位制。”从具体情况出发,根据实际需要而定骑兵的编制,成为其基本的指导思想。
骑兵编制中.战土有军籍,战马需注册,人马均立档案。后勤部门向战士发粮饷、武器、盔甲等;向战马发草料和马盔甲等。战士伤病,需要医生;战马伤病.需要兽医。战士到年龄,解甲归田(各民族、各时代战士退休午龄不一);战马到年龄,退出沙场(战马一般18—20岁退役)。战士立功受奖,有时也要奖励战马。这一切,按规定均记录在案,特别是中原骑兵的上述制度更严格些。
不过“十进位制”在北方游牧民族骑兵编制中长久不衰,中国北方游枚民族区的骑兵编制,透过散乱的史料、似乎看到某些条理。匈奴民族中.全民军事化.全军骑兵化。在其军事编制中“大者万余骑”.由万长统领,依次为千骑、百骑〔骑,分别由“千长、百长〔长”领之。东汉末年.辽东、辽西、右北平三郡乌桓的军队均为骑兵,由“千夫长、百夫长以相统顿’。与乌桓同在东胡联盟中的鲜卑“语言、习俗与乌桓同。”记载鲜卑的史书中.又多次见“万骑”、“千骑”字样。大体可以判定,鲜卑与乌桓样,也承袭了匈奴骑兵的十进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