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淼带着团队在等待天使轮投资到位的时间里头,进行樱花社内容制作的“第三枪”。
这个决定经过实践检验之后,证明是正确的。
至少,团队所有人都对时下热门的短视频有了更深层的感受。
就拿一直在社区工作少有机会接触短视频的刘琳来说,这不,她已经爱上了这份虽然毫无收益,但是成就感一点都不比她当网格员来的差的“工作”。
林淼给刘琳设计的这一季的内容,主要还是借助她的工作,为她量身定制的。
已经投放的视频中,基本上是听刘琳讲故事。
按照林淼原本的计划,是应该由刘琳提供故事原型,然后表演出来的剧情式短视频。
之所以迟迟没有上剧情式的内容形式,主要原因还是在于,有两个难题摆放在林淼面前。
第一个难题,是刘琳在镜头面前的表演能力还达不到林淼的要求。
这是因为表演和表现是两个概念。
在这之前,刘琳在抗疫微纪录片中的表现是有目共睹的,但那是她“再现”自己。
这是表现的概念,就是自己演自己。
但表演就是另外一个概念了。
对一个从来没有受过专业训练的人来说,完全靠自己的表现力来表演一个故事,那不亚于让他展示什么叫当众孤独。
所谓的当众孤独,是一个专业的表演领域的术语,就是说作为一个演员,要有这种能力,能够沉浸在他表演的那个情境里头,而无视现场的其他与戏份无关的东西。
不经过专业的训练,是无法做到的。
这是第一个难题。
第二个难题,就是林淼发现有一个很尴尬的现实问题摆在了他的面前,那就是他的专业认知和能力,抵不过网感。
换句话说,他的专业素养在网感面前会黯然失色。
如果不实践,这个问题绝对不会暴露出来。
因为提到“网感”这个词,没有人会认为自己不具备这个能力。
但一旦实操,就会发现,“网感”真的是一个既没有标准,又不好把握的东西。
它既虚无又缥缈,似乎触手可及,又仿佛相差着十万八千里。
去看那些有网感的视频,你会发现,一切都那么天衣无缝,似乎这个感觉就是他与生俱来的,没有丝毫刻意与表演的痕迹。
就算是让一个金鸡百花奖的专业演员来重现,也无比能够达到这种网络原生态的表现力。
这两个问题经过实践暴露出来之后,林淼开始琢磨起了对策。
他迅速地调整起自己的认知。
对一个MCN机构来说,原来,最重要的能力不是内容生产的能力,而是发现和开发网红网感的能力。
看似这两者没有什么明显的区别,最终的结果都是需要通过网红的视频内容来展现。
其实两者的差别很大。
一语中的地说,这完全是两个不同的基因。
对于前者,那是制作机构的基因,即从创意、脚本再到执行的流程,这么一个过程。
对于后者,那是艺人经纪的基因,说白了就是一个星探,能够清晰而又准确地找到网红的特质,并加以开发和打造。
既然是基因,那么一定是唯一的,不可能两者兼得。
对林淼来说,他显然是前者的基因。
 ...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