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每一次都是汗阿玛抛出诱饵来让小毛驴干活, 明明汗阿玛这只成年毛驴干起活来才叫真正的效率,大事情当然要让大毛驴去做了。
现在小毛驴反手给大毛驴一根胡萝卜,明晃晃吊在前面, 大毛驴还不上钩吗?
康熙的心情在喜悦与欣慰中起伏, 喜于太子的天资,欣慰于他的成长与心意, 更深一层的,是他自己亲手培养了一位与自己执政观念相同的同道中人。身处帝王至尊之位,距离他最近的唯有太子,君王与储君, 与臣子们之间自有一道鸿沟。要说君王与储君之间那一山不容二虎的威胁?康熙目前还感受不到,只感觉到自己前些年辛辛苦苦拉住小马缰绳的辛酸泪, 还有那心情给小马弄得起起伏伏,喜怒皆受影响的家长式无能狂怒。
现在好了,小马长大了,向他证明了他不是一匹小马, 而是一只小虎,是他生的、养大的崽, 康熙心情大好, 在胤礽接下去的劝服中, 顺着他的思路深思熟虑起来。
“汗阿玛, 这种头等大事儿, 只靠礼部显然是不够的,若要布置下这一张大网, 交给朝廷任何一个部门来接管,都会令官员们耽误原先手中的活,而被新增工作所累, 儿臣去往仪制吏清司,见众位大人皆连轴转不停,工作之重,完成之日遥遥无期。长此以往,礼部官员不堪其重负,汗阿玛恼怒其办事不利,双方皆受累。只是办法书号一事忙于至今已成这样,待大网接着撒下去,执网之部门运行有碍,岂不是会坏了事?”
“保成以为,再成立一部更有利于将此事落在实处?单成一部绝非小事,新部必须要有完善运行职能,不可与现有的部院职责重合,否则将有冗员之忧,新部又该受谁所管?”
康熙若有所思,而将天下的所有书籍,所有印刷坊与书肆皆控制在手的巨大诱惑,令他望着吊在大毛驴眼前的这根萝卜,蠢蠢欲动。
胤礽在私底下与康熙议政的时候,行动很自由,他跑去自己的小桌上,沾墨就在宣纸上写下,边写笔记边与康熙说。
“既然是要掌握在汗阿玛手中的,新部自然该是由内阁来管,与各部院一样。”
“儿臣大致拟定了一番新部职能,他们需要负责研究、拟定书籍、传播、印刷、刊物等等方面的律法草案,大清于此处律法设置空缺,汗阿玛要权力在手,又要避免受到底下官员蒙骗,或出现新的乱局,以律法为绳进行约束,避免有人因此事而钻空子得到莫大好处,或是阳奉阴违谋一己私利耽误政令。”
“他们还需要拟定‘创作导向’,拟定‘禁止底线’,把握好整个大网中创作作品题材规划,甚至制订未来的规划,引导文人们创作。”
“此外,还有舆论导向,舆论宣传,为底下人传达与解读朝廷政令……政令下达有新部舆论宣传并赞美朝廷,把握舆论导向,令受扶持之人得知并心存感激与期盼,而处于中间执行命令的官吏们,则再也不能欺上瞒下。”
“更有协调与管理各地方的印刷坊与书肆,汗阿玛,太医院要所著来培养医者的教学书籍快完成了吧?您不觉得,大清还缺少教科书吗?就连考卷都只有小范围流通,您不觉得,若此部成立,甚至能将天下学堂都给笼络其中吗?”
康熙扬手一拍桌:“好大的口气!”
胤礽笑着将笔记呈上去给康熙:“儿臣说的是畅想未来,是梦想,在空中建楼阁,当然要往夸大了说,万一底下人办事能力厉害,真就给做成了呢?”
一边夸大,一边又不断提出有实践可行性的建议,最终胤礽将自己所想的内容挟带私货都捧到了康熙面前。
帝王浏览了一番他所写的内容:“……”
豁,好大一张饼!
“此事……”
“此事皆由汗阿玛与内阁大臣们考虑,儿臣作为提出意见的人,还是避嫌才好,”胤礽收回了小手,见好就收:“有汗阿玛与内阁大臣们在,儿臣不可插手过多,这事儿儿臣谁都没说,都是与小美商议清晰后,只告诉汗阿玛的。不过儿臣此前做的一些小动作,比如唆使闲赋在秘书监的老臣们写著作,也是为了引出这件事罢了。”这种小动作根本就无伤大雅,别说是康熙,沙澄也不能用“太子喜爱名儒们的著作,希望秘书监的名儒大家能够出书”为由来弹劾胤礽。
沙澄来告状,是因为胤礽提出要将名儒著作交给民间印刷坊来刊印。
胤礽一点不怕沙澄打小报告,反而将自己瞎折腾出来的事儿以另一种意思说出,稍稍示弱:“这应该不算是给汗阿玛惹麻烦吧?若是汗阿玛不愿去布置这张网,大不了让礼部的印铸司为老臣们刊印一些书籍就成了,这些书送到国子监做学习书也是挺好的,毕竟他们都是名儒大家呢!至于沙大人打小报告,汗阿玛就批评一下儿臣,安抚安抚沙大人。大不了,大不了您再揍儿臣一顿呗?写认错书儿臣也会,当朝批评的话,儿臣丢人,汗阿玛面子也不好看,这就算了,不过可以将沙大人叫来一起批评儿臣,儿臣都乖乖接受不反驳。”
他将手背在身后,做出认错的样子。
听听胤礽的依赖与信任,多么令人感动,他还贴心地给帝王递梯子,方方面面都考虑到了。
不去做这事,那么后路也很通畅。
要去做这些事,前行路上连引路标志都已经布置好了。
康熙眉头一松,不悦道:“朕是那种随便揍孩子的人吗?就这点小事,哪还需要你去认错,下次做事注意一些就是了,至于沙澄那儿,朕这儿不出面,你自己去找他赔个礼,说给他添麻烦了就成了,他一个老臣还能与你一个孩子计较?”
在康熙看来,太子是不会做错事的,会做错事也是因为教的人不好,而不是太子不好。
“避嫌也是应当的,也不看看这事若要推行下去要得罪多少人,”康熙将胤礽写的笔记收起,告诉他:“此事朕会与内阁商议,后续之事你看着,别多管。”
...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