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桩“郎才与女貌”的绝佳婚配。既然“岳神仙”说我“桃花运”还不错,那我何不顺势而为尝试着跟小张老师往前走走看。
小张老师家“门坎儿高”是全农场人所共知的。而影响我跟小张老师走到一起的唯一“障碍”就是相差7岁的“年龄差异”,所以我只能采取“扬长避短”策略,尽可能把自己“优长”的一面展示给小张老师和她的父母;把最让人嚼舌头的“年龄差”对外一口咬死就说“差5岁”,至于人长得略显“老气”完全可以说是生活坎坷造成的。
现在回过头来再看,我当时对小张老师和她父母的心态揣摸得很准,他们所犯难的就是这两个原因。此外,当时我对另外一件事也看得很准,即在全场适婚男青年中我是绝对“鹤立鸡群”的一个:长相帅气,口笔出众,才华横溢,单身一人,为人圆通,知书达理,心存孝道,吃苦耐劳,聪慧担当。正因我对这件事切实做到了兵家所说的“知己知彼”,所以才为我和小张老师最终走到一起奠定了主观和客观基础。
恰好是那一年“二月二龙抬头”之日的中午,我鬼使神差般地带了两盒从江城城买来的绿茶又赶去了小张老师的家。因那天是星期天,小张老师的家人都在家。我所以踩着“饭口”前去串门,就是想蹭口好吃的“拉拉馋”。
说实在的,小张老师家的生活条件让我老羡慕了,吃得总是比一般人家都好。不象中学食堂天天总吃粗粮,菜除了豆腐还是豆腐,顿顿清汤寡水的。
我真是猜对了。当我进到小张老师家屋里时,她们全家人正聚在一张炕桌上吃饭。菜是“酸菜猪肉炖粉条”,还有一盘“猪头肉”和“烀猪蹄”;主食是小米干饭。见我拎着两盒茶走进屋来,小张老师的父亲高兴地冲小张老师一摆手,说道:
“春英啊,快去给陈老师拿副碗筷,让他跟我们一块过节吧!”
“谢谢张叔,张婶,从江城回来也没啥好带的,就买了两盒茶!”我一边说着,又一边把茶递给了小张老师的母亲。
这时小张老师把碗筷往桌上一放说:“陈老师,正好我吃完了,你就坐在我的位置吃吧!”
我也是真的饿了,特别是看到桌上的猪头肉和猪蹄,肚里的“馋虫儿”早就出来了,所以我便象个自来熟似地大大方方地啃起了猪蹄儿……
人的“吃相”是最能代表一个人的修养水平的。我尽管馋得不行,但却没有忘记把自己的“饮食文明”展示给小张老师的全家人。狼吞虎咽的“吃相”是最让人诟病的不良行为,所以我尽可能缓嚼慢啃,并一边吃一边赞誉着小张母亲的“厨艺儿”多么多么好,夸得小张母亲也露出了一脸的喜悦。
其实,在人与人的交往中,智慧无处不在。仅以“吃相”而论,同样蕴含着很深的学问。在餐饮文化中,美酒佳肴乃人之最爱。但无论多馋多饿都断不可把象“虎狼猎食”的“吃相”展示出来,这就是人类和动物的本质区别。假如在这次啃“猪蹄儿”吃饭过程中不注意这些细节,把“狼吞虎咽”的吃相暴露给小张老师的家人,那么人家搭上的无非就是两个“猪蹄儿”,那么我将失去的可能就是相伴一生的“美娇娘”了。
在小张老师家啃过猪蹄吃过午饭后,接着我跟小张的父亲一边喝着沏得很酽的红茶,又一边侃开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建军史。
小张的父亲张连奎真不愧是上过军校的军官。我们爷俩从南昌起义谈到秋收起义;从红一方面军谈到红四、红二方面军和陕北红军;从十大元帅和十位大将一直谈到57位上将,他竟能象位说书先生似的给我一气讲了3个半小时。
亏着我也读了不少有关我军军史的书藉,否则我或许只能“鸭子听雷”了。其实,对于两个“侃大山”的人来说,只有两人的知识体量在旗鼓相当的情况下才能侃出激情,侃出兴致。而我和小张老师父亲则恰好属于这种情况。彼此既能为师,又能互为听众。由于各自在交流互动中均能获得对方的欣赏和赞誉,故我们爷俩的“话聊”才找到了彼此几度欲罢不能的“激悦感”。
准确地说,我跟小张老师的父亲有一个“通病”,即“好为人师”。但大凡好为人师者又肯定在某些方面有一定的“专长”,若非如此想要取悦对方或让对方甘当你的“小学生”就只能是一句空话了。
正是在这次“二月二”的闲聊过程中,我在不经意间向小张老师的父母流露出对日后人生略带“心恢意冷”的情绪。在小张父亲的一再追问下,我最终还是把姐姐可能不久于人世的情况“以实相告”了。同时也把对“调回江城”不再抱任何幻想的“实底”也有意露给了小张老师的父母。
其实,我这样做的目的就是想“投石问路”,摸一摸小张父母的真实想法。倘若我一旦贸然出击被对方回绝,那么自然也就失去了转寰余地。这也正应了“欲速则不达”和“心急吃不了热豆腐”的说法。所以我认为只有耐着性子等下去,才是“上上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