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斌迟疑了一下,虽然不明李文怎么突然就问到这个,想了想,还是回答道:“很有问题,最近纳斯达克板块一团糟,造成全球股市动荡不休,找的几家承销商也都不怎么落力。”
中海油依然在寻求上市之路,这不是什么秘密,只是,这是中海油人的痛。
李文脑中浮现起前世时毕业时为了进入中海油而了解到的一些资料。
1999年8月,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简称中海油)在香港注册并成立,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把其油气勘测、开发、生产和销售等业务资产从总公司剥离出来注入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重组后,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拥有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91.6%的股权。
剥离出来注册离岸公司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在香港证券交易所和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以境外融资。
目前,我国只有3家主要石油和天然气公司,中海油的母公司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于1982年由国务院成立,全面负责中国海洋石油及天然气的勘探、开发作业。
在国内的三巨头里,中海油可谓最具独特魅力:体型最佳――包袱最轻,资产质量最好;容貌最美――管理层的国际化程度最高,高层大部分能讲一口流利的英语,故能够和国际投资者直接沟通;魅力最大――独家拥有中国海洋石油勘探开发的专营权,盈利能力最强,而且拥有**定价权,产品可以直接销往海外。
然而,正是这样一家优质的公司,在最早向国际资本市场发起冲刺时,却被当头喝棒,戟折沉沙,最终惨淡收场。
1999年9月和10月,雄心勃勃的中海油总公司聘请所罗门美邦、第一波士顿、中银国际第三家著名投资银行,拟定了一一项发行20亿新股、招股价介于8.46―9.61港元之间、集资25.6亿美元的发行计划。带着发行计划,在总公司党组书记、总经理成思卫带领下,路演团向海外资本市场进军,开始全球路演。然而,没有人料到的是,演路团所到之处投资者反应冷淡,全程下来,所得的认购额不竟足一半。
在承销商的建议下,公司又宣布将集资规模缩减为10亿美元,每股招股份降低到6.98港元,结果依然还是无人问津,从而最后只得被迫暂停上市计划。
失败归来,思痛究竟,披露的表面资料都把中海油99年的冲击海外失败之举主要归结为其团队宣传的最大卖点――专营权,因为海外投资者担忧其专营权会被取消,市场都在破除垄断,说不定哪能天你就会丢掉专营权。
而另一方面失败要点,所谓的专家们认为当时国际油价低迷,全球主要股市狂跌不止,而且中资企业正在受广信、粤海事件的冲击,造致中资企业公信力被降至最低,而这次的承销团销售能力又不足和市场定位也严重失误。种种因素造成了这家最有可能冲击海外资本市场的巨头最后戟折沉沙。
然而,紧紧6个月之后,2000年4月中石油却纽约成功融资29亿美元。继中石油的开门红之后,2000年6月,中国联通同时在纽约和香港成功上市,融得资金64.31亿美元;四个月之后的10月,10月中旬中石化在香港、伦敦和纽约成功上市,融资34.6亿美元;10月底中国移动境外募集到75.5亿美元。
时隔不足一年,四间公司募集超过200亿美元的资金,中海油却连10亿都融资不到,难道真是因为卖点问题,因为股市油价低迷问题`,因为公信力问题么?
似乎2000年受纳斯达克市场的影响,全球经济状况更是低迷。更不可思议的是,2001年2月,中海油重启上市计划时,竟获得了5倍的超额认购量。一年多前的无人问津,到后来的抢手货,似乎有些诡异。
李文记得当初研究中海油资料时,为了解开这个问题,翻阅了海量的资料,才在一些小论坛上,看到一些似乎是中海油99年上市失败的线索――东海春晓油气田。
而中海洋于三大巨头中率先计划上市融资的目的之一,就是募集资金开发春晓油气田。
中海油的上市融资失败并不是什么卖点错误、公信力低下、股市油价低迷,而是日本不希望拥有春晓油气田开发权的中海油在融得资金后以开发东海春晓油气田。
这一切都是日本在悄然阻挠着中海油的上市融资,可惜,当时国内高层没有意识到,等了解到问题所在时,却已被日方散布的消息影响了海外投资者对中海油的信心。
而这一切的背后布局策划者正是信奉对中国实行经济侵略的日本财团――三井财团及住友财团。
中海油的99年上市融资计划的失败不单成了中海油人永远的痛,也成了中国高层的痛。
发下牢骚:推荐和收藏一直上不去,甚至连评论都没,难道本书真的很差么?越来越没信心了……对本书感兴趣的朋友给点建议吧!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