殿前司所属催锋军统领吴邵刚主动请缨,前往潼川府路剿灭刘整叛乱一事,很快在朝中传开了,不少人认为吴邵刚一定是脑袋出现了问题。
十八岁的年纪,从五品的游击将军,朝廷最为精锐的军队之统领,且刚刚新婚,老婆是两淮制置使李庭芝大人的嫡亲女儿,且不说是不是前途无限光明,至少能够呆在京城好好的过舒心的日子,这个吴邵刚,放着如此舒心的日子不过,居然要前往偏僻的潼川府路作战。
尽管吴邵刚尚在庐州府所属的江夏村,正在渡假,关于他的议论已经在京城四处流传。
绝大部分的传闻,认定吴邵刚不知道天高地厚,想升迁想疯了,以为随随便便就能够平定叛乱、立下战功,以为凭着这样的战功就能够快速升迁,岂不是欺负朝中无人。
出现这等的传闻,与两淮制置使李庭芝的夫人龚氏也有一定的关系,龚氏听闻此事之后,气的在家中掉泪,且大骂姑爷吴邵刚不知道天高地厚,害了自家的女儿,这等的情形传出去之后,外界更是认为吴邵刚求功心切,自私到了极点。
不过就算是如此的传闻四处流传,也不见有其他人申请前去剿灭刘整的叛乱。
也是因为这样的传闻,朝廷始终没有动静,不说同意吴邵刚前往潼川府路平定叛乱,也没有说不同意。
事情的转机,在于两淮制置使李庭芝表明态度。
两淮制置使李庭芝上了奏折,完全支持姑爷吴邵刚前往潼川府路剿灭叛乱,且在奏折之中鼎立推荐吴邵刚承担平定叛乱之重任。
李庭芝这个态度,影响是重大的,其在朝中本来就有着不一般的威望,如此大义凛然的支持姑爷吴邵刚前往潼川府路去剿灭叛乱,体现出来了高风亮节,赢得了赞誉。
随着李庭芝奏折的抵达,所有的议论都消失。
李庭芝的奏折抵达朝廷两天时间之后,皇上的圣旨下了,令殿前司所属催锋军统领吴邵刚即刻赶赴京城。
江夏村。
这里依旧平静,京城发生的事情,与这里没有丝毫的关系,农户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就连村子里最有出息的吴邵刚新婚带来的羡慕和议论,也逐渐的消失。
府邸,书房。
吴邵刚的脸上带着严肃和纠结,看着面前的吴绍尊。
吴绍尊不过十四岁的年纪,应该是无忧无虑读书的时节,不过这样的日子,从吴邵刚离开家的这一刻,消失的无隐无踪。
吴绍尊必须要撑起吴家,甚至是撑起整个的吴氏家族。
吴邵刚此番离家,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够再次回家,而且在这个过程之中,两淮有可能遭遇到蒙古鞑子的进攻,毕竟这里很是富庶,让蒙古鞑子垂涎,而应对这一切的事宜,都要依靠吴绍尊的智慧了。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尽管吴家已经是当地的望族人家,可依旧要遵循这个原则。
“弟弟,我马上就要离开家,赶赴京城去了,此番离开家,可能很长时间都不会回家了,故而家中的一切事宜,都需要你来操持,父母的年纪大了,辛劳了一辈子,让他们过上舒心的日子,不用操心太多家中的事宜,也是我们做子女的责任。”
“你已经是读书人,来日还会取得功名,很多事情不需要我多说,你也是明白的,吴家已经成为村子里的望族,得到他人尊重的同时,也会遭受到嫉妒,一旦发生变故,首当其冲的就是吴家,包括吴氏家族。”
“奢华的府邸,富足的生活,不能够抵御不妄之灾,庐州府所处之位置,你也是清楚的,淮河以北就是蒙古鞑子占据的地方,一旦蒙古鞑子决定发动进攻,则庐州很有可能首当其冲。”
说到这里,吴邵刚微微叹了一口气,他知道吴绍尊不可能明白那么多的道理。
“弟弟,此番我离开家乡,会留下一部分的人,成为家中的护院,我离开之后,这些人听从你的指挥,你要善待他们,让他们真正的保卫家族。”
“与府州县衙门的接触,亦是你的事情,这方面不可能依靠父母,吴氏家族既然已经慢慢崛起,吴家已经是村中的望族,那就需要与官府接触。”
“前两日,我听闻县衙准备举荐父亲为镇子里的耆老,父亲本不想答应,我已经给父亲说过,应允这件事情,父亲没有见过很多的场面,处理村镇的事宜,定会有遗漏的地方,你平日里不仅仅是读书,还要帮助父亲解决村镇里面的矛盾,逐渐的熟悉民间的事物,树立起来自身的威信。”
“家族的威望和地位,家人富足的生活,绝不是源于自身...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