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7年2月13日,日本九州鹿儿岛,四万多日本士族举旗叛乱,史称西南战争。在明治维新中,这些士族被剥夺了原先作为武士的一切权力和光荣,为了利益,也为了尊严,愤而起兵反抗政府。他们的领袖是西乡隆盛,一个对维新做出巨大贡献的标准武士,曾经担任陆军元帅兼近卫军都督。此人一直坚持立刻侵略朝鲜和台湾,为走投无路的武士阶层去寻找一条出路。但明治政府认为应该先增强国力,再去考虑对外扩张,因此否决了他的意见。于是西乡隆盛辞职,成了叛乱武士们的指挥官。
此时,坐在北京皇宫养心殿西暖阁的丁云桐,却皱着眉头,心事重重。他知道西南战争的爆发时间,本来幻想着能通过什么渠道,给武士叛军一些援助,让日本在这次内战中,受更大的消耗。
但实际操作起来,发现却几乎不可能,首先就找不到可以联系的人,而且自己也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做,想想也只好作罢。
历史上日本虽然在内战中有些消耗,但却极大的锻炼军队,包括如何海陆配合,如何登陆偷袭等等,战斗力大幅提高,野心也迅速膨胀,隔年就吞并了琉球。
不过丁云桐不打算干扰历史进程,准备接受日本吞并琉球,这当中有个很重要的战略上的考虑。
历史上,日本精心选择甲午年开战,那时日本在制度建设,国际环境,陆海军力量,情报收集等等各方面,都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现在自己穿越来了,就绝不能让日本称心如意。
中日战争一定要中国掌握主动,一定要在对中国最有利的情况下开打。
那什么情况对中国最有利?
第一,战争爆发时,中国已经做好准备,日本则很仓促,至少没有历史上那么完善。在这点下,战争时间必须提前,绝不能是甲午年了。以日本的进取心和努力程度,越晚就会越强大。
第二,战争要在朝鲜半岛进行,不能让日本龟缩在本土的乌龟壳里。
第三,战争不能只是打伤日本,必须是打残它,否则对方吃了点苦头后,埋头建设,二十年以后再见,那就麻烦了。
那怎样才能让日本不等完全准备好,就心甘情愿的开战呢?
首先要让日本觉得有希望赢,在这个前提,中国的一切准备工作,必须低调谨慎,尤其一些关键部分,不能让日本知道。同时要麻痹对方,从琉球开始,要让日本的胆子慢慢变大。
其次,充分认识朝鲜对日本经济的重要作用,前世历史上清朝对这些愚昧无知,这一世可以做充分安排,在适当时机对日本经济制裁,迫使日本非开战不可。
这样想着,丁云桐看着窗外东边的天空,微微冷笑:“也罢,暂且由着你们日本人折腾几年,以后再搭理。”
经过了和慈安太后的一番长谈,丁云桐下诏,取消了北洋通商大臣和南洋通商大臣两个职位,李鸿章进入军机处,并担任工部部长,专门负责工程建设。其直隶总督职位由湖南巡抚王文韶接替。
同时将兵部分成四个部门,陆军部,海军部,后勤部和总参谋部,陆军部和海军部分别负责陆海军的组建,训练,演习及其他日常活动。后勤部负责军队后勤保障工作。
总参谋部虽然在兵部编制下,但是却直接向皇帝负责,平时领导全国战备工作;战时负责作战组织指挥的实施,同时也负责机密情报的收集整理。
这是丁云桐的用心所在,这样兵部实际上成了一个负责部队训练,整编,装备,后勤保障等一切杂务的机构。但实际上的军权却可以通过总参谋部可以牢牢掌握在皇帝手上。
在养心殿西暖阁的隔壁,设立了一个总参谋部通讯处,丁云桐可以在这里直接发送电报给各个军队,也可以接收各处的机密情报。
同时也在进行军衔制的改革,分别设立将、校、尉、士等各个级别,但为了不导致混乱,在新军建立之前,仍保留原先称谓。
伴随着军队机构的变化,军队的改革也在低调进行,1849年绿营兵全军还有六十一万人,虽然从咸丰年间开始有过裁减,到了1875年账面上仍超过五十万,当然里面有大量空额。但到1877年的秋天时,数十万绿营已经被整编大半,几万精壮的绿营兵被改编成巡防营,承担警察维持社会治安以及巡逻边境的职能,其余人员,分发一笔钱自谋生路。
在这一年的春天,工部下属新增两个机构,电报局和铁路局。
铁路局成立后的第一项工作,便是筹备修建唐北铁路,以便将唐山开滦煤矿的煤,运到天津北塘,然后通过水路外运。前世历史上著名的唐胥铁路,因为朝廷反对,被迫缩短到胥各庄,不过现在有皇帝的支持,自然可以畅通...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